(美术学院 通讯员 李梓桐 李开元)为深化对传统荆楚建筑艺术的认知,促进理论学习与实践考察的有机融合,提升研究生的专业素养与文化传承意识。美术学院2025级研究生在专业教师带领下,分时段开展调研活动,沉浸式触摸襄阳历史文脉。
(一)探寻古建筑,触摸荆楚建筑智慧
10月17日上午,在张静老师的带领下,首站抵达襄阳山陕会馆。山陕会馆前身为康熙年间修建的关帝庙,三百年间矗立樊城汉水之畔,见证城市变迁。这座建筑融合了晋商的豪迈与荆楚的灵秀,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琉璃影壁上的双龙戏珠等浮雕,在阳光下流转着七彩光芒,这在民间建筑中极为罕见,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传统雕刻艺术的魅力。


第二站襄阳水星台,这是全国唯一现存古代消防瞭望台,东晋郭璞始建,距今1600余年。8米夯土台基承楚宫“因高为基”遗风,四柱三楼牌楼坊墙门融南北建筑特色,翼角、螭首设计暗藏“以水克火”智慧。2024年消防改造融入现代科技,如今仍延续清明祈雨等民俗,是实用与文脉共生的荆楚建筑代表。

第三站襄阳传统漆器民间博物馆,依托清代小江西会馆而建。建筑融赣派风格与楚文化,七进硬山格局沿中轴线展开,青砖灰瓦,“漆进漆出”谐音呼应漆器主题;天井设“四水归堂”排水,徽派白墙与赣派马头墙相映修,在建筑屋内还加入非遗体验区,成为漆器活态传承载体。

在调研中,通过“实地观察+教师讲解+小组讨论”的方式,深入触摸襄阳古建筑的历史文化背景、营造技艺与艺术特色。 亲身走近这些“活着的历史建筑”,不仅让大家直观感受到传统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更拓宽了专业视野为后续设计创作积累了素材、提供了灵感,助力大家在“荆楚建筑艺术研究与应用”的课题中探索更多可能。
(二)走进博物馆,活化设计史论知识
10月17日下午,在尚慧琳老师的带领下,前往襄阳博物馆,开展《设计史论》课程的实地调研活动。

循着襄阳历史发展脉络,同学们有序参观了博物馆新馆的各个展厅。从史前文明的陶器纹样,到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造型,再到汉唐以来的建筑构件、服饰织物与生活器具,一件件承载着襄阳地域文化的文物,成为课程的“活教材”。


同学们围绕文物的材质选择、工艺技法、美学风格展开热烈讨论,尚老师与博物馆讲解员结合课程知识点,为同学们现场解析不同历史时期设计理念的演变,以及文物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与文化语境,让抽象的“设计史”变得可感、可触。


此次调研活动,不仅让同学们跳出课本,在真实的文物与场景中深化了对设计史论的理解,而且使大家从襄阳本土文化中获得设计元素与创新灵感。同学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把襄阳文脉融入未来的设计实践中,打造更具文化底蕴与地域特色的设计作品。
审核:蔡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