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院
> 网站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使命在肩 担当有我

有一种精神叫奉献,有一种温暖叫坚守,有一种感动叫大爱,有一种力量叫责任。无论是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还是2020年6月的毕业生返校,无论是面对党员双报到的要求,还是面临线上教学的挑战,他们----,无论是60后,还是70后、80后、90后,把初心和使命扛在肩,用责任和担当做表率,谱写出一曲曲“美院之声”。

张波,男,美术学院督导办主任。即将退休的他,疫情期间,一方面要照顾重病的母亲,另一方面还主动同时承担两个小区的疫情防控任务,用“战士不老,红色不褪”默默履行党旗下的铮铮誓言。

臧飞,男,美术学院动画系教师。在毕业生返校离校期间,他主动靠前服务,把学生放在心头上,把关爱落在行动上。在接站中,他及时发现毕业生突发结石,臧飞同志第一时间将该学生送往中心医院进行救治,并垫付了所有的医药费。

尚慧琳,女,美术学院视传系教师。无论是在疫情防控,还是毕业生返校离校工作中,她始终奋勇当先。她积极参与社区党员双报到活动。参加了丽江泊林小区防疫岗的执勤,为进出小区的居民查体温,还承担了本楼栋的居民健康统计工作。毕业生返校,她又开车接送学生,并和家长保持联系,让家长放心,让学生安心。

张鹏程,男,美术学院动画系教师。在毕业生返校离校工作中,他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在困难面前敢于挺身而出,往返火车站接送毕业生。

唐怡然,女,美术学院视传系教师。疫情期间,她承担清华园小区疫情防控工作。自2020年2月至今,她在疫情防控一线,不畏艰险、恪尽职守,充分发挥了一名共产党员临危不惧、奋不顾身、不忘初心、勇于担当的优秀品质,彰显了90后青年一代的责任与担当。

王运波,男,美术学院视传系教师。毕业生返校离校期间,他坚守志愿服务岗位,无论是深入寝室,还是接送毕业生,哪里需要,站位就在哪里;哪里需要,服务就在哪里。

夏顺萍,美术学院高级实验师。疫情期间,虽然身体抱恙却屡次请缨,不仅自己带头参加疫情防控,还动员丈夫和女儿一起参与志愿服务。她主动扩大工作范围,清扫垃圾、微信操作、搬运蔬菜、消毒等,她都主动承担。

刘菲,美术学院科研办主任。在疫情期间,虽然知道当时小区出现过确诊新冠患者和疑似患者,但她义无反顾,仍然积极报名参加社区疫情防控工作。

王正旭,美术学院辅导员。她视学生如亲人,视岗位为职责。在毕业生返校离校期间,她加班加点,任劳任怨,帮助毕业生晾晒被子,邮寄物品,办理手续。

秦文杰,美术学院辅导员。疫情期间,他时刻牢记自身党员身份,想在人前,干在人前。他在家自学、自练、自录中国传统健身功法---八段锦,并通过微信公众号带领学生一起打卡锻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丁长河,男,美术学院基础部教授。他感动于在一线奋战的战役者可歌可泣的事迹,萌生了用画笔表迖心情的冲动。经过反复酝酿,最终决定用中国山水画的构图方式和自己臻于成熟的宣纸油画技法创作,历时两个月,完成了《拨云·2020》,寓意为“抗击疫情,拨云见日”。

孙莉群,女,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疫情发生以来,她积极参加中国写实水彩平台联合福建当代水彩画院、湖北当代水彩画院、潮汕水彩画院、中山水彩画院、阳江当代水彩油画院发起的“大疫面前有大义”援助武汉活动。通过武汉的两个社区将义卖二十多万元以爱心卡形式放发到武汉困难民众手中,以大艺书写大爱。

李晓春,男,美术学院视传系教授。疫情期间,创作了多幅作品参加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等各类展览,用画笔记录下这场艰苦鏖战中艰辛、真实、感人的时刻,讴歌了战斗在疫区前线的最美中国人,描绘了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精神图谱。

马秀明,男,美术学院史论部教师。疫情期间,坚守防控岗位,多次参加社区夜间执勤。

王旭,女,美术学院环艺系教师。她用耐心、细心和爱心帮助每一个学生。在毕业生返校离校中,每天打将近一百个电话,了解学生准确的返校时间、乘坐的交通工具、住宿及随行人员等相关信息,叮嘱同学们做好防护,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和信息。

朱林玉,女,美术学院环艺系教师。为了保证线上教学的顺利进行,她率先通过学习掌握了在网络平台建立课程的操作步骤和直播授课的规范要求,并无私分享给其他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展现了自己的价值。